导语:B2B商业模式:是指一个市场的领域的一种,是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。电子商务是现代B2B 的一种具体主要的表现形式。它将企业内部网,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,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,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,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。
最近有个说法,中国互联网的新增长点是 TOB业务。
而一个经常被提及的事实是,中美互联网巨头对比,在TOC业务上的收益和市值近乎并驾齐驱,而在TOB业务上,美国巨头的市场规模,比起中国的同类公司,高两个数量级。
中国互联网巨头最初的商业模式,也曾是希望做TOB业务的,比如百度,最初是给门户提供搜索引擎技术支持;比如腾讯,最初是想做电信运营商的增值服务技术提供方;比如阿里,是从企业黄页开始起步的;比如网易,是给电信卖邮局系统赚取的第一桶金。事实证明,“死守TOB死路一条;转型TOC,阳光灿烂”。
不过这几年,似乎风向有所改观。
阿里新的增长引擎是阿里云,已经可以看到很好的市场前景。
有个最新冲榜的APP,叫做“学习强国”,是基于阿里钉钉开发的,非常有意思,阿里钉钉已经扎入公务员群体。
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公开宣布腾讯将为传统企业赋能,TOB业务也将是核心增长引擎。
360目前在C端竞争力全面下滑的同时,B端业务已经颇具规模。
为什么这些年TOB业务在中国发展艰难,如何能让企业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力?
政治正确的话是这么说的,产品要做的足够好,服务要到位,对客户有价值,自然就会有市场。
第一个问题,谁是你的客户?
看上去是个白痴问题,但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白痴级别的。
谁是客户?企业不就是客户么?
当我们说TOB的时候,实际上也有非常多的不同细分领域,而且每个所谓细分领域其实市场也都很巨大。
比如说,政府,军队,垄断机构,这是一类。行业巨头,大公司,这是一类,小企业,私营企业,个体经营者,这是一类。
所以当我们谈TOB业务的时候,其实是非常多客户类型分支,每个客户类型的服务方式和目标特征,都是迥然不同的。
那究竟客户是谁呢?
你的客户,其实不是政府,不是企业,甚至不是公司的老板。严格的说,其实包含两部分,一部分是能做出购买决策的人,另一部分是能影响购买决策的人。这些具体的人是谁,以及他们的诉求是什么,很多时候,一上来就会搞错。
TOC的事情理解起来简单,因为用户需求就是用户需求,基于需求决策的主体很明确。(当然,这话也不绝对,TOC一个分支,儿童教育,儿童服饰,等等领域,购买决策是父母,儿童只是影响购买决策)
但TOB这事就复杂一点。
比如一个企业要上一套管理系统,拥有决策权的可能是业务负责人,或者是主管信息化的副总裁;那么他的诉求是什么呢?企业利益最大化?未必。比如说,有时候诉求是这样的,他自己及他的部门在企业内的话语权,存在感。
那么很多人认为搞定决策者就够了,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内部是很复杂的,影响决策的人也非常多,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人物,也是可以让你的努力彻底泡汤。
财务,行政的阿姨们说了,这个系统,操作不来,可能她们根本就没花一点精力去研究你的产品操作方式,仅仅是因为你的产品和她们曾经熟悉过的产品长得不一样,所以就无法使用。
为什么影响决策的人会给出负面反馈,以及如何争取到他们的正面反馈,这些影响决策的人在决策影响中所处的地位如何,这是很多TOB业务中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。
第二个问题,价值在哪里?
为企业增值不就是价值么?
政治正确的说法是,提升企业收入,或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
但很遗憾,价值来自于比较优势。
第二,和竞品比较,你的优势在哪里?
做TOB业务的人经常有一个幻觉,我能给客户提供足够的价值,所以我收取这样的费用非常合理,但问题是,能够提供同样服务的竞品可能只需要你费用的1/3。
而竞品,很可能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做同样产品的企业,而是,那些可以给予替代应用的企业。
第三,与认知常识的比较。
在商业决策中,人们对价格的判断,往往基于一些认知常识,比如一个软件应该是不值钱的,而硬件看上去就比较值钱。
信息安全产业经历过这样的历史,一些安全防护系统原本就是一些软件代码,但一定要搞成硬件盒子才能卖个好价钱。
你做了一个东西,它也许技术含量很高,价值很大,但用户感知不到,你就卖不出价钱。所以,做产品一方面要有内功,一方面要有外在的感知,很多时候要教育市场,比如信息安全领域,很长时间就是用户感知度低,大量血泪教训和学费付出后,用户终于明白,这东西投资是值得的。
第三个问题,执行障碍在哪里?
第一,实施成本
实施成本很容易被低估,人性这东西很难挑战,对于普通人而言,他们愿意为了游戏,娱乐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,远大于为了工作和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,你不能指望公司职员用玩游戏的精神去研究你的产品。
大部分TOB 产品都是为了老板服务的,而对员工来说,往往意味着更多负担和约束。
第二,信用风险
一个大企业的决策负责人,往往是企业高管或中层,职业经理人,在选择TOB产品的时候,并不只是从业绩出发,还会考虑自己的风险。
很早以前就听到这样的一种很常见的决策思路。
我选择上市巨头A公司的产品,如果出了问题,那是A公司的问题,不是我的问题,因为人家是上市公司么,行业领先者,老板不会说我什么。
但如果我选了创业企业B公司的产品,出了问题,那肯定是我的问题,老板会觉得你怎么选个不靠谱的产品,你是不是拿了人家好处。
所以,当决策者评估这种信用风险的时候,很多时候,他们宁可选择对他们而言,风险最低的产品和服务方案。
第三,恶性竞争
还记得华为当年的打港办么?你报3000万是成本价?我报1500万,什么,我赔一半?无所谓,说什么也不能让你拿单。
恶性竞争还包括各种背后小动作,诋毁,谣言,无不用其所及。你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会给你的产品怎样的抹黑,其实干扰和破坏成本很低的,收买几个你客户公司的使用者,然后抓住你产品的一些小漏洞,然后各种破坏性使用,让你在客户面前的口碑彻底崩溃。
第四,账期风险
嗯,旧文有提过创业应考虑账期风险,不再赘述。
第五,连带责任
TOB业务中,有时候你是集成商,有时候你的产品包含了第三方软件,第三方框架,第三方字体等等。
一旦出现授权问题,或者第三方安全漏洞,你要承担连带责任。
还记得阿里前段时间开源框架的彩蛋么,坑了多少TOB的外包公司。
有些开源软件授权协议发生变更,不再允许商业免费应用,你的系统本身基于这样的开源软件,客户可能原本是合法使用,一瞬间变成非授权使用,请问,你怎么给客户解释?你怎么填补这个授权费用问题?
当然,以上有些问题,TOC业务也会遇到,但TOB的情况更复杂一些,因为TOC,你只要服务好信任你,支持你的用户就够了,而TOB不一样,每个客户不是一个个体,是很多不同诉求,不同目标的个体组成的,有的人信任你,支持你,但有些人不信任你,不支持你,即便你拿到了订单,他们被迫使用你的产品,所以依然会阻碍你,会不配合你,这是TOC业务中基本不存在的。
而TOC业务的个体诉求简单直接,TOB你面对的不同个体诉求不一致,决策影响程度不一致,你需要充分理解不同个体不同诉求并达到对你最有利的条件。
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,TOC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解决的核心焦点。但是,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影响和企业级市场的发力,TOB运营也越来越成为解决的关键课题。
第四:TOB优势所在
1、采购成本低
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建立企业间电子商务,实现网上自动采购,可以减少双方为进行交易投入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另外,采购方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的采购体系,统一向供应商采购,实现批量采购获取折扣。
2、库存成本低
企业通过与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顾客建立企业间电子商务系统,实现以销定产,以产定供,实现物流的高效运转和统一,最大限度控制库存。
3、周转时间短
企业还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和顾客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系统,实现企业的供应商与企业的顾客直接沟通和交易,减少周转环节。
4、市场机会大
企业通过与潜在的客户建立网上商务关系,可以覆盖原来难以通过传统渠道覆盖的市场,增加企业的市场机会。
面对优势与挑战,Deep Thinking有一套自己完整的销售管理解决方案:包含高层销售战略的制定、执行及销售各层级人员的赋能。
针对销售人员:
执行类:
·解决方案式销售
·客户拜访
·商务谈判
·投标等
计划协调类:
·包括销售人员级的销售计划、资源协调和商机管理
针对销售经理:
·销售计划制定与执行监控
·销售业绩管理
·资源的协调与使用
·销售流程执行与完善
·销售人员的管理
针对销售总监:
·销售策略制定及执行监督
·销售绩效管理
·销售相关流程、规则的监督、优化
·销售人才梯队搭建
·销售环境维护与打造
·资源协调与沟通
针对销售高管:
·销售战略制定
·销售执行体系设计
·销售组织能力建设
·销售文化建设